材料下载:关于全市扶贫开发工作情况的专项工作报告
昆明市人民政府
关于全市扶贫开发工作情况的专项工作报告
(征求意见稿)
——2015年 月 日在昆明市第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上
昆明市人民政府扶贫开发办公室主任 李春明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受昆明市人民政府委托,我就市政府关于全市扶贫开发工作情况作如下报告,请予审议。
一、我市2012年以来扶贫开发工作基本情况
昆明市是集大都市、大农村、大山区、大贫困四位一体的省会城市,有东川、禄劝、寻甸3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倘甸扶贫开发试验示范区(以下简称“两区两县”),是全国有3个以上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省会城市之一(全国共有石家庄市、呼和浩特市、南宁市、昆明市4个省会城市),加之东川、禄劝、寻甸同时又是革命老区县,且禄劝、寻甸同属于乌蒙山片区县和少数民族自治县。市委、市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先后制定了《昆明市“十二五”农村扶贫开发工作意见》、《昆明市扶贫攻坚三年行动计划(2012—2014年)》等系列文件,围绕“增投入、定政策,明路径、扶到户,抓改革、添活力,强督查、促落实”的工作思路,突出重点,聚力攻坚,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和工作力度,取得了“专项扶贫提质、行业扶贫提速、社会扶贫提标”的良好效果。2012—2014年,全市共减少农村贫困人口20.68万人,现有贫困人口20.75万,贫困发生率达7.1%。
二、主要做法和工作成效
(一)主要做法
一是成立领导机构,列入重要日程。市委、市政府把农村扶贫开发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明确提出2017年在全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调整充实昆明市农村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组成人员,市长任组长,市委副书记、市人大常委会联系扶贫工作的副主任、分管副市长、市政协联系扶贫工作的副主席、市扶贫办主任为副组长,21个单位的“一把手”为成员;成立推进昆明市扶贫开发综合试验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省领导担任顾问,市委书记担任政委,市长任组长,分管扶贫的副书记为常务副组长,常务副市长和3名副市长为副组长,33个单位的“一把手”为成员。市委、市政府自2012年起,连续3年把农村扶贫开发工作作为“十大民生”工程之一来抓。每年召开一次扶贫开发专题工作会议,2014年召开了两次扶贫开发工作会。
二是制定政策措施,明确目标任务。围绕整体谋划、社会扶贫、扶贫攻坚三年行动计划等方面,制定出台一系列文件,明确了“十二五”农村扶贫开发的总体要求、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2010年12月,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印发昆明市“十二五”农村定点挂钩帮带扶贫工作方案的通知》,通过五年的努力,促进定点挂钩村基础设施有新改善,特色产业有新发展,农民素质有新提升,群众收入有新增加,干部队伍有新加强,社会事业有新进步,社会保障有新完善,民族团结有新局面,农村面貌有新改观,实现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目标,逐步缩小贫困地区与发达地区的差距。2011年9月,市委、市政府出台了《昆明市“十二五”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提出到2015年底,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市平均水平,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住房,有安全饮用水、农村养老保障、最低生活保障、稳定收入,贫困地区通硬化公路、通电、通广播电视、通电话、通互联网,稳定解决18万以上贫困人口温饱问题,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扭转发展差距扩大趋势,为统筹城乡区域发展、构建文明和谐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2012年3月,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下发了《昆明市扶贫攻坚三年行动计划(2012—2014年)》,明确提出到2015年实现411个重点村“一通六有”的目标。2012年5月,市政府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印发昆明市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扶贫攻坚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的通知》,提出五年后基本实现贫困村村有帮扶、产业开发体系基本健全、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公共服务基本覆盖、就业能力明显增强,贫困人口基本实现“两不愁三保障”,逐步缩小贫困地区与发达地区的差距。2014年5月,市政府下发了《关于加快推进革命老区开发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从2014年起,每年从部门预算中安排市级财政扶贫资金,用于按1:1配套省级革命老区专项扶持资金项目。
2014年5月,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扶贫攻坚工作的实施意见的通知》,明确我市到2017年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的政策措施。2014年10月,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印发昆明市实行扶贫攻坚包乡对口帮扶工作方案的通知》,对今后三年包乡对口帮扶作出了明确要求。2015年2月,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下发了《关于认真做好扶贫攻坚第二批包乡(村)对口帮扶工作的通知》,动员104个单位包扶104个行政村。2015年3月,市政府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印发昆明市农村贫困户宜居农房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提出从2015年至“十三五”末完成7万户贫困户的宜居农房建设任务。
三是突出重点难点,给予财政帮扶。为加快昆明市北部地区经济、社会健康协调发展,市委、市政府于2010年8月成立并授权昆明倘甸产业园区管理委员会和昆明轿子山旅游开发区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两区”)作为市政府的派驻机构,整建制托管三个重点县交界处的九个乡(镇)。2011年11月,省政府批准“两区”为“云南省集中连片扶贫开发试验示范区”。2010年、2011年,市委办公厅、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先后印发《关于支持倘甸片区加快发展的意见的通知》、《关于“一板块”支持倘甸产业园区、轿子山旅游开发区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2010—2015年,每年按全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2%筹措设立财力性专项资金(东川、寻甸、禄劝的统筹部分由市级财政承担),对倘甸片区开发建设给予专项扶持。2011年,市委、市政府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东川区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十二五”期间每年预算安排东川区转型发展配套资金2000万元,从投资、税收、贴息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四是整合社会力量,实施帮扶行动。在认真做好机关企事业单位定点挂钩扶贫的基础上,深入开展跨行业跨地区联合动员行动。按照上下联动、左右互动、创新驱动的的工作要求,深入开展跨行业跨地区联合动员行动,确保组织发动横到边、纵到底、广参与、全覆盖,落实发达区(市)一板块及3个开发(度假)区发动区属企业参与,市工信委、市农业局、市工商联积极发动民营企业、农业龙头企业、商会参与挂钩扶贫。昆明军分区、市双拥办动员驻昆部队参与挂钩扶贫。参与挂钩扶贫的单位呈现出数量多、层次高、领域广、形式活的特点,共有103个机关事业单位、9个发达区(市)、32个国有企业、167个民营企业、21个农业龙头企业、101个商会、30个驻昆部队参与,参与挂钩扶贫的单位(企业)商会数量达463个,是“十一五”期间140个挂钩帮扶单位的3.3倍,实现贫困村“一村一企”帮扶全覆盖。建立起“发达县(市)区对口帮扶、机关企事业单位定点挂钩、驻昆部队携手援建、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和处级领导挂钩联系到村、厅级领导联系到乡镇”的立体宽领域、广覆盖社会扶贫大格局。
2014年以来,先后动员25个单位包扶28个乡镇,104个单位包扶104个行政村,围绕自然村100%通公路、50%以上通硬化路,村庄内道路硬化率达80%以上,以及农村五小水利、饮水安全五项工作任务进行重点攻坚。
五是加大资金投入,区域面貌改善。2012年以来,昆明市累计投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13.1亿元,是“十一五”期间6.4亿元的2.05倍,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投入呈现出持续增加的态势。从资金构成看,中央资金3.28亿元,省级资金1.27亿元,市级资金8.55亿元;从年度投入看,2012年投入2.98亿元,2013年投入5.23亿元,2014年投入4.89亿元。投入到户贷款12.52亿元,项目贴息贷款2.19亿元。动员社会力量直接投入资金3.14亿元、物资折款0.24亿元。各行业部门按照中央提出“渠道不乱,用途不变,集中投入,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的要求,以扶贫开发分解的目标和责任为“靶子”,项目资金向贫困地区倾斜,三年累计投入资金100多亿元,由于加大投入,贫困地区的水电路基本畅通,教育、医疗、文化站室公共设施等有了新的改善,村容村貌有了新的变化,产业开发初见成效,群众生产生活有了新的提高,发展后劲不断增强,贫困群众的住房难、就业难、行路难、饮水难、增收难、上学难、看病难“七难”问题得到较好解决。
六是建立考核机制,落实目标管理。按照全市改革的总体要求,构建县区、市级部门的立体化全覆盖目标考核管理体系,切实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分值设置实行差别化。根据扶贫任务的轻重设置考核分值,东川区、禄劝县、寻甸县3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区和倘甸扶贫开发综合试验示范区考核分值设置为4分,盘龙区、富民县、宜良县、石林县、晋宁县5个非重点县区考核分值为1分,考核分值大幅提高。取消东川区地区生产总值考核。认真贯彻中组部、国务院扶贫办《关于改进贫困县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经济社会发展实绩考核的意见》,针对生态脆弱的东川区取消地区生产总值考核,这是全市首个取消地区生产总值考核的县区。优化精减考核内容。重点县设减贫人口、宜居农房建设、整乡整村推进、包乡包村、资金监管五项考核指标,非重点县设减贫人口、整村推进、到户贷款、资金监管四项考核指标。实行动态考核。推行过程管理,建立季度报告、综合督查、督查通报、整改跟进四方式进行考核,科学评分。扶贫开发纳入县委书记工作实绩考核内容。市委、市政府把贫困人口变化率纳入县委书记工作实绩量化考核指标,进一步明确县委书记抓扶贫开发的职责。
(二)主要成效
2012年以来,全市认真贯彻中央、省、市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以扶贫攻坚三年行动计划为重点,三年累计减少农村贫困人口20.68万人,有力地促进了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一是贫困人口三年间持续下降。累计减少了20.68万贫困人口,其中:2012年减少6.9万人,2013年减少6.8万人,2014年减少6.98万人,贫困人口下降到20.75万,贫困发生率由2011年11.2%下降到2014年底的7.1%,下降了4.1%。
二是扶贫攻坚三年行动计划成效显著。2012年,我市正式启动实施《昆明市扶贫攻坚三年行动计划(2012—2014年)》,以省市411个重点贫困行政村为主战场,围绕贫困村委会通公路、有房住、有水喝、有产业、有学上、有病能就医、有活动场所的“一通六有”目标建设,通过三年持续努力,扶贫攻坚三年行动计划圆满完成,成效明显,411个贫困行政村基本实现“一通六有”目标。
1.通公路。完成68个行政村通硬化公路521千米,70个自然村硬化道路131千米,109个自然村通简易公路321千米,598个村村内道路硬化613千米167万平方米。
2.“六有”建设。有房住:累计投入专项资金6.6亿元,实施宜居农房建设4.07万户,其中:易地搬迁4647户,就地新建1.98万户,修缮加固9225户,风貌改造6998户。有产业:建标准化养殖场15个,发展经济林果(木)29万亩,发展经济作物36万亩,发展大牲畜16万头(只),发展家禽66万羽,发展蜜蜂养殖20户,发展乡村旅游经营户48家,发展专业合作经济组织30个。有学上:建农村幼儿园1所,改扩建中小学13所5835平方米。有水喝:完成五小水利工程439件,架设人畜饮水管道267千米,建人饮水窖1215个,解决了341个村5.98万人饮水困难问题。有病能就医:改扩建农村卫生室45个村。有活动场所:建活动室239个4.1万平方米,建活动场地220个7.1万平方米。
三是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以整乡、整村、连片开发为重点,大力实施“基础设施、产业发展、民生改善、公共服务、生态环境、能力建设”六大工程,打造整乡推进筑平台,实施整村推进打基础,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增强发展后劲,加快形成畅通美化、安全便捷的道路,安全清洁、保障有力的饮用水,安全适用、经济美观的住房,安全可靠的用电,产业发展、农民富裕的村寨。实施整乡推进项目9个,实施以自然村为单元的省市级整村推进项目982个、以行政村为单元的整村推进32个,以深度贫困自然村为单元的整村推进10个。实施易地开发扶贫搬迁4500人。实现革命老区县和老区乡镇项目建设全覆盖。
四是扶贫到户取得新实效。瞄准贫困人口,大力实施扶贫到户,确保贫困农户应扶尽扶,真正共享扶贫成果。完成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培训12.44万人、转移11万人。实施安居房建设2850户,安装太阳能热水器3000户。累计发放小额信贷扶贫资金12.52亿元,覆盖农户近14.77万户;实施13个自然村互助资金项目。共实施产业项目73个,其中种植业38个,养殖业35个。
五是完成贫困户数据库建立。2014年,我市按照中央、省“精准扶贫,贫困识别,建档立卡”的要求,完成18个贫困乡、172个贫困村、16.22万户贫困户、60万贫困人口识别。其中:纳入省级建档立卡贫困户8.69万户、28.89万人,做到精准化识别,建立了“一县一档、一乡一簿、一村一册、一户一卡”数据库,做到精准化识别,为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提供了基础数据。
六是社会扶贫再创佳绩。2012—2014年,累计动员社会力量直接投入资金3.14亿元、物资折款2426.54万元;引进资金3.54亿元;引进技术428项,引进人才265人,开展培训9.79万人次,组织劳务输出6.42万人;1.9万名党员干部帮扶4.17万户农户,帮扶贫困学生1.72万名。
三、存在主要问题和困难
我市扶贫开发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主要表现在:一是扶贫攻坚任务艰巨。截至2014年底,全市7个县区有贫困人口20.75万,贫困发生率达7.1%。二是自然环境差,基础设施薄弱。据统计,“两区两县”还有508个自然村不通公路,2923个自然村不通硬化路,3121个自然村村内不通硬化路;28.7万人饮水困难,需建五小水利2.2万件。三是产业结构单一。群众收入主要为烤烟、马铃薯、畜牧业、劳务输出四大项,无持续增收的支柱产业。四是投入不足。扶贫开发成本高,实际投入与贫困地区的需求差距较大。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深入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开发系列重要论述和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和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以及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扶贫攻坚工作的实施意见》等文件精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到2017年,稳定实现20.75万扶贫对象“两不愁三保障”的目标,即: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
(一)着力抓好“五大”工程和“两项”重点工作
一是基础设施建设工程。重点推进东川至倘甸、寻甸至倘甸、禄劝至倘甸、易隆至白石岩、转龙至红土地、功山至东川等主通道建设。到今年底,实现建制村100%通硬化路、100%通客运班车;到2017年,规划全覆盖保留的自然村100%通公路、50%以上通硬化路,村内道路硬化率80%以上。新建一批水源工程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推进农村集中式供水,贫困地区自来水普及率达90%以上,“五小水利”覆盖率98%以上。
二是宜居农房建设工程。按照精准扶贫要求,加大财政投入,整合相关项目,实施建档立卡贫困户宜居农房建设7万户,对建档立卡贫困户,按照拆除重建每户补助4万元,修缮加固每户补助2万元,基本解决贫困地区群众住房困难问题。
三是特色产业增收工程。新增经济林35万亩,种植优质马铃薯43万亩,发展蔬菜基地9万亩,种植中药材13万亩,支持宜烟贫困村扩大烤烟种植面积,推进标准化养殖场建设。立足山区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纯朴的民风民俗,重点扶持20个以上特色旅游村。
四是生态环境保护工程。以轿子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主城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等重要生态功能区为重点,加大水环境综合治理、天保工程等项目建设力度。对25度以上坡耕地、交通沿线面山、旅游景区等重点区域全面实施退耕还林,提高森林覆盖率。
五是易地搬迁移民工程。对环境恶劣、不具备生存和发展条件的贫困村,整合项目资金,实施易地扶贫搬迁。通过财政奖补、结构调整等综合措施,对贫困人口居民实施优先就业、优惠就学、优待养老,以“柔性移民”方式引导他们平稳有序向县城和集镇转移。
同时:抓好“两项”重点工作。一是民生保障。加快教育事业发展,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达到85%以上,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9%以上,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85%以上。健全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到2017年,新建10个乡镇卫生院,142个村卫生室,实现每个乡镇有1所公办卫生院,每个行政村有标准化卫生室,医疗保险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符合条件的贫困人口纳入最低生活保障应保尽保。二是文化信息服务。自然村基本实现通宽带,气象灾害信息平台覆盖率达80%以上;完善以县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和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活动室为主干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
(二)着力抓好精准扶贫和区域扶贫
一是切实抓好精准扶贫。要扭住精准扶贫这个“牛鼻子”,着力解决好“要扶谁”、“谁来扶”和“扶什么”的问题,理清致贫原因,明确贫困类型,挖掘脱贫需求,探索脱贫路径,既要找准贫困对象,又要找准致贫原因(因老致贫、因病致贫、因残致贫、因灾致贫、因学致贫、因自然条件致贫、因基础设施滞后致贫、因缺乏生产垫本致贫、因素质低致贫),更要找准扶持措施和办法,因贫施策、因村施策、因户施策,一村一策,一户一法,逐户制定帮扶措施,采取有针对性的扶持政策,精准管理、精准考核,已脱贫的贫困人口要从系统中剔除,新增加贫困人口的要录入系统,做到扶贫对象要精准、实施规划要精准、资金项目覆盖要精准、帮扶措施要精准、组织领导要精准,避免扶贫项目脱离扶贫规划约束的倾向、脱离政策规定投向、脱离监管,触碰“高压线”,确保扶贫扶到点上,扶到根上,真正做到扶真贫,真扶贫。结合昆明实际,认真组织实施好驻村帮扶工程、职业教育培训工程、扶贫小额信贷工程、易地搬迁工程、电商扶贫工程、旅游扶贫工程、光伏扶贫工程、构树扶贫工程、致富带头人培训工程、龙头企业带动等十大精准扶贫工程,实现结对帮扶干部到村到户、产业扶持到村到户、教育培训到村到户、农村危房改造到村到户、扶贫生态移民到村到户、基础设施到村到户、金融服务到村到户,确保项目精准覆盖到户,以提高工作精准度和效果,使所有扶贫措施与贫困识别结果相衔接,应扶尽扶。
二是抓实区域扶贫。要围绕“区域发展带动扶贫开发,扶贫开发促进区域发展”的基本思路,把区域扶贫作为扶贫开发主攻方向之一,加大工作力度和投入力度,促进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以东川区、禄劝县、寻甸县、倘甸“两区”为重点,实施好乌蒙山片区规划建设,加快倘甸扶贫开发综合试验区建设,聚焦整乡推进、整村推进、连片开发,努力实现扶持一片、脱贫一片、致富一片的目标。完成整乡推进15个、行政村整村推进170个。
(三)着力抓好社会扶贫
要认真贯彻落实好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昆明市实行扶贫攻坚包乡对口帮扶工作方案〉的通知》、《关于认真做好扶贫攻坚第二批包乡(村)对口帮扶工作的通知》,围绕包乡(街道)包村自然村100%通公路、50%以上通硬化路,村庄内道路硬化率达80%以上,以及农村五小水利、饮水安全五项工作任务,切实做好25个包乡单位和104个包村单位的协调联系、指导督查、项目推进、考核通报,确保所包乡村当年完成投资计划的60%以上,并纳入年度目标考核。切实做好“10·17”扶贫日活动(召开全市社会扶贫电视电话会议,评选表彰一批社会扶贫先进单位、先进个人、新时期最可爱扶贫人),提高扶贫日的知名度、影响力、号召力。
(四)着力编制好“十三五”农村扶贫开发规划
按照省扶贫办的行业规划编制范本,突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以东川区、禄劝县、寻甸县、倘甸“两区”为扶贫攻坚主战场,围绕贫困地区2017年总体上与全市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突出专项扶贫、做大行业扶贫、拓展社会扶贫,打造精准扶贫升级版,立足贫困地区实际,贴近贫困群众意愿,编制出一个具有很强针对性、操作性、科学性的好规划。一要编制好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以基础设施、产业发展、民生改善、公共服务、生态环境、能力提升“六大工程”为重点,按时按质编制完成全市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十三五”规划,使规划既符合我市贫困地区实际、又充分体现扶贫行业特色。二要抓好专项规划编制。编制“十三五”整乡推进、整村推进、安居工程(含易地扶贫搬迁)、“雨露计划”、革命老区开发等一批扶贫专项规划,确保一批扶贫开发项目进本子、资金进盘子、计划进笼子。
(五)着力抓好改革创新
要把改革创新贯穿于扶贫开发工作的始终,准确把握改革创新扶贫开发的新定位、新思路、新举措,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改进贫困县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经济社会发展实绩考核工作实施意见》、《扶贫开发重点县摘帽工作方案》,完善精准扶贫机制,改进资金分配办法,引导贫困地区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把工作重点和精力放在扶贫开发上。项目审批权限全部下放到县,建立扶贫开发责任、权力、任务、资金“四到县”机制,提高资金使用针对性,调动地方积极性和主动性。
以上报告,请予审议。
相关问题说明
1.构树扶贫:充分利用杂交构树生产能力强、生态效果好、适应面广的特点,推进产业化经营,在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促进贫困农户增收。
2.精准扶贫:是指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状况,运用科学有效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精准考核的治贫方式,谁贫困就扶持谁,谁的贫困程度深扶持就应多。
3.农村贫困发生率:指低于贫困标准的农村人口数占农村总人口比重。
4.中国贫困标准:中国目前的贫困线是2011年确定的,农村贫困标准为人均纯收入/年低于2300元,这比2010的1274元贫困标准提高了80%。经过此次大幅上调,中国国家扶贫标准线与世界银行的国际贫困线标准1.25美元/每天的距离为史上最近。
5.贫困识别:按照“县为单位、规模控制、分级负责、精准识别、动态管理”要求,以201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736元(相当于2010年2300元不变价)的国家农村扶贫标准为全市识别标准。
6.全市贫困现状:昆明有建档立卡贫困乡18个、贫困村172个,贫困人口86869户288894人;还有边缘贫困人口311486人。
符合“一高一低一无”标准:行政村贫困发生率比全省贫困发生率高一倍以上(35.6%以上),行政村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的60%(3685元以下),行政村无集体经济收入),未纳入的贫困乡有11个、贫困村有105个。
7.“两不愁三保障”:《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提出到2020年,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
8.现有20.75万贫困人口:根据国家统计局云南调查总队、云南省扶贫办、省统计局《关于2014年云南省分州市县农村贫困状况分解测量结果的通报》(云调字〔2015〕27号),按照农民人均纯收入2300元(2010年不变价)的国家扶贫标准测量的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