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对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作出全面部署,对新时代人大工作提出了新任务新目标新要求,晋宁区人大常委会紧跟时代要求进行“四大创新”,推动工作走深走实。
创新监督工作,监督工作越来越“刚”
深化调查研究。坚持践行“一线工作法”,深入基层、深入一线、深入代表、深入选民,围绕教育教学质量、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建设运行情况、劳动监察执法和劳动人事争议仲裁等工作,扎实开展好调查研究,为依法监督、有效监督、正确监督打牢基础。凝聚监督合力。围绕区委中心工作,聚焦全区改革发展大局和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监督工作,与晋宁区人民检察院会签《加强人大监督与检察监督双向衔接联动工作办法(试行)》,实现了人大监督和检察监督一体发力、优势互补,也通过线索互移和信息共享,促进监督效能提升。创新干部监督。推行被任命人员“任后谈话”和被任命干部“履职座谈”,实现单纯对事监督到对人对事监督的融合,被任命干部自觉接受人大监督、向人大报告工作、及时回应代表意见建议的意识大大增强,推动相关职能部门更好履职、更实工作。
创新代表活动,代表活动越来越“实”
持续推进“家访”工作。2022年初晋宁区人大常委会全面推行“家访”制度,经过1年多的实践,“家访”代表和选民5054人次,收集到各方面民意民智建议5244件,现场答复或及时处理3504件,对未及时处理的建议探索出了“建单—交单—清单”工作机制,形成闭环模式,“家访”制度从形式的转变活化了“双联系”工作,为疏导和化解社会矛盾贡献了人大力量。规范代表阵地监管。为充分发挥代表为民履职、为民代言的作用,在全区建立了乡村振兴、民族团结进步、文物保护利用等7个专业代表工作站,其中,文物保护与利用专业代表工作站被省、市人大教科文卫委确定为省级基层联系点和市级专业人大代表工作站,今年承办了全市专业代表工作站建设推进会,晋宁经验开始在全市推广。提高建议办理质效。每年选取12件综合性强、涉及面广、反映比较集中或者多次反映焦点问题的代表建议,由常委会领导牵头进行跟踪督办,并组织对年度代表建议办理工作进行视察,将代表建议办理列为各专委与相关部门联席会议的重要议题,重点督办建议转化为促发展、惠民生、暖民心的政策举措。
创新自身建设,机关管理越来越“硬”
强化理论学习。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重要思想作为必修课和基本功,把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作为人大常委会会议、党组会议、主任会议第一议题和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必学篇目,促使人大常委会机关干部职工树牢理想信念,不断筑牢“听党话,跟党走”思想根基。深化作风建设。常委会班子以身作则、以上率下,先后制定“当好排头兵”大讨论大竞赛活动工作方案、争当“实干家”整治“太平官”工作实施方案、干部职工岗位目标差别化考核办法等内部工作制度,依托党建党务开展“党员之星排名竞赛”等评先评优工作,将业绩考评“具体化”,不断强化对“人”的管理,构建了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管理体系。强化工作落实。组织召开各专门委员会与对口联系部门联席会议,专题召开区人大常委会与“一府一委两院”联席会议,全面征求各职能部门意见建议,科学拟订年度“一要点两计划”,并将年度“一要点两计划”绘制成表格式时间表、路线图,实施挂图作战,实时在干部职工学习会上通报工作推进情况,推动各项工作有效开展。
创新人大宣传,宣传效果越来越“强”
加强宣传引领。制定印发“一网一刊一公众号”工作实施方案,编发《晋宁人大》杂志和开通“晋宁人大”微信公众号,激发了人大工作者写作热情,积极向上级人大常委会报送工作信息,多名代表“家访”履职故事和人大履职故事被《新华社高管信息—云南》《人民代表报》《昆明日报》等上级媒体宣传报道,更加生动活泼地宣传了基层人大工作。拓展学习空间。对标省、市人大常委会机关文化建设,打造机关文化长廊,围绕政治引领、支部建设、交流学习、历史沿革、自身建设、探索创新、挂图作战七个方面主题,图文并茂地宣传展示人大及其常委会相关制度理论及工作情况、人大工作亮点、代表和党员风采,为更高标准地推进机关自身建设,更好地营造学习宣传氛围,更全面地展示新时代人大工作提供新平台。加强交流学习。加强工作联系和对外交往,加强与“一府一委两院”等部门的沟通协调,加强与全国和省市内外人大常委会的联系,主动到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专题汇报文物保护与利用专业代表工作站建设工作,多次到省市人大常委会、其他地州区县考察学习,认真接待省市内外人大常委会考察我区乡村振兴、美丽乡村建设、花卉产业链打造、专业代表工作站建设、基层立法联系点建设等,让晋宁区人大常委会在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过程中的经验做法走出云南,走向全国。
供稿:晋宁区人大常委会办公室
作者:高丽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