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华区护国人大街道工委结合辖区实际,通过聚焦畅通路径、制度探索、难题纾解等举措,坚持把人大代表参与基层治理工作作为着力点,在深入推进基层治理中很好地发挥了代表的示范带头作用。
一、聚集畅通路径,以“凿岩韧劲”服务中心大局
一是织密建强,加强阵地建设。积极推动人大代表联络室与党员活动室、党群服务中心等阵地一体化建设,持续巩固和提升文庙、祥云等4个片区代表联络室规范化水平。通过阵地建强,不断实现基层各类站点资源共享,2023年,联络室组织代表进站活动48次,接待和走访群众130人次,收到反映问题77个,促进有关部门解决问题36件。
二是进网入格,推动民意收集。建立“人大代表+网格化”工作机制,代表进“网”入“格”参与基层治理工作,入网代表与社区网格长一同走访,以“人大代表进网格,助力民生小实事”议事会为契机,有效办理解决一批网格“微实事”。
三是精耕细作,推动建言献策。充分发挥人大街道工委监督职责和人大代表监督作用,以“四下基层”为抓手,加强对辖区招商引资、老旧小区、信访维稳、基层治理等重点工作的调研和监督,积极主动建言献策,提出《关于加快昆明老街三期整体修缮提升的建议》等一批高质量建议并取得实效。如:祥云街社区片区人大代表赵焕琼提出《关于打造护国主题文化休闲空间的建议》,打通断头路,拆除巷道废旧花坛,美化墙面,打造护国主题文化休闲空间,同时督促相关部门设置配备充电桩的智慧电动车停放点,有效解决履善巷电动车乱停乱放问题。
二、聚焦创优创先,以“穿石本领”推动制度优化
一是探索推动“三议两评”载体创建。建立以专业代表小组为主体、以代表议事会为平台、以满意度测评为核心的工作机制。将24名代表划分为解决老旧小区改造、矛盾纠纷等问题的代表调研小组,结合代表优势推动问题发现和解决。
二是探索建立“月进站、季回家、年述职”履职制度。持续深化拓展代表工作,积极探索“月进站、季回家、年述职”的闭会期间履职制度,即代表每月带着议题“进站”联系群众、听取意见,每季度带着问题“回家”学习充电、提升能力,每年带着履职成绩单向原选区述职、接受监督,代表进“站”入“家”,让代表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三是探索建立“书记有约”进站制度。每两个月开展一次“书记有约”活动,街道党工委书记围绕本辖区发展稳定重大规划、项目的计划实施、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等问题征求人大代表建议,实现群众意见和诉求第一时间转达。
一是搭实机制互通,在破解群众难题方面有突破。探索“人大代表联络室+基层党组织”联动工作机制,将“三会一课”与“代表讲课”、“主题党日”与“代表活动”融合起来。结合高山铺、致果巷、廉泉巷等背街小巷长期没有路灯,影响居民出行;高山铺12、13号危房存在安全隐患,整改推进缓慢等群众关注的急事难事,护国人大街道工委发挥部分代表既是人大代表又是社区党委书记优势,积极联合昆明市城市照明控制中心党支部开展“链式”组织生活会,“我为群众办实事”主题党日等党内活动,为社区的部分无人管理老旧小区,背街小巷等路面安装照明灯解决安全隐患问题。
二是推动部门协同,在办好民生实事方面有突破。充分发挥人大代表作用,借助街道社区党组织“兼职委员制”及双报到党组织等机制力量。以人大代表联络室为依托,积极协同各类治理力量,先后完成景星花街、履善巷等规模化特色集市引摊入市解决就业问题等民生实事10余项,为推动和激发街区治理活力提供智力支持。
三是推动代表吹哨,在化解治理难题方面有突破。充分发挥代表“第一吹哨人”作用,聚焦民生关切,强化制度设计和方法创新,实现“群众说了有人听、听了有人管、管了有实效”。2023年累计吹响居民区污染哨、治理哨、街区噪音哨等各类哨声21件,解决群众问题58件,让代表“动”起来、履职成效“实”起来。如:针对端仁巷11号、17号、18号历史建筑房屋老化、危房修缮手续程序不清等难题,人大代表第一时间将问题反映给相关职能部门,通过职能部门完善历史建筑提升整治前期规划、协调简化危房修缮手续,居民、业主众筹资金进行修缮的保护提升模式,取得实效。
下一步,护国人大街道工委将在推动代表发挥作用嵌入基层治理体系方面持续探索,强化与其他治理主体的组织联结与协作,充分整合和挖掘辖区各类优势要素,结合中心工作,找准辖区基层治理难点、堵点,持续用力,善作善成,久久为功,为群众解决一批难事,办好一批实事。
供稿:五华区人大常委会
作者:柴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