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色中的昆明市晋宁区夕阳彝族乡打黑村,祠堂前的晒谷场突然响起一阵急促的锣镲声。21名身着彝族服饰的村民戴上面具,手持钩镰铁锤起舞,粗犷的舞步踏碎夜色,面具上的彩绘在火把映照下灵动如生——这是消失多年的山猫猫舞,如今正以崭新的姿态重回乡村舞台。这场“复活”的背后,离不开人大代表李明珍的奔走。
一件建议,为百年古舞“续命”
“再没人学,祖宗传下的舞步就真要带进土里了。”2024年初,李明珍在村里“家访”时,66岁山猫猫舞老传承人的话让她心头一紧。打黑村的山猫猫舞已有上百年历史,但这项传统舞蹈正面临道具破损、传承人断层的困境。
“非遗不是摆在档案里的文字,是要跳起来、活起来的。”李明珍把“家访”笔记里的12处村民诉求整理成《关于给予夕阳乡打黑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资金支持的建议》,在晋宁区人民代表大会上提出。她在建议中写道:“请给老手艺一口‘气’,让山猫猫舞能继续‘跳’下去。”
这份带着乡土气息的建议,很快引起相关职能部门的重视。工作人员带着专业团队走进打黑村,逐户走访老艺人,用摄像机记录下濒临失传的舞步细节,为每一面面具、每一套动作建立档案。
五万元撬动的“文化复兴”
“5万元,够买30根藤条、10罐颜料,能让21个村民重新拿起道具。”相关职能部门的答复让李明珍看到希望。很快,修复一新的狮子面具、锃亮的钩镰道具被送到村里,区里的专业老师也背着乐器赶来,手把手指导村民排练。
33岁的陈丽梅是第一批报名的年轻人。“以前觉得这舞老土,学了才知道,每一步都藏着老祖宗的智慧。”在专业指导下,她们将传统舞步与现代节奏结合,让山猫猫舞既保留野性张力,又多了几分灵动。
变化不止于此。2024年,在李明珍的推动下,山猫猫舞成功入选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舞蹈队先后登上“昆明郑和文化旅游节”、“和谐大舞台”等,面具开合间的神秘舞姿惊艳全场,短视频在当地平台获赞超10万次。
“现在村里孩子放学就来祠堂看排练,都吵着要学。”老传承人摩挲着修复好的“猫猫老爹”面具,眼里的光比火把还亮。
从“活下来”到“火起来”
今年6月,李明珍收到了相关职能部门的正式答复函:将组建专业师资队伍常驻打黑村,推动山猫猫舞进校园、进社区,并多渠道争取资金支持市场化演出。她在反馈意见表上郑重写下“满意”二字,笔尖划过纸面时,仿佛听见了山猫猫舞未来的脚步声。
夕阳西下,祠堂的锣镲声再次响起。李明珍站在人群后,看着戴面具的舞者们旋转跳跃,忽然明白:所谓传承,不过是有人守住根,有人蹚新路。而人大代表的职责,就是在根与路之间,架起一座让文化生生不息的桥。
来源:晋宁区人大常委会
作者:戍万富 李纪元 刘飞文 张春艳